为什么马的腿断了就必须死?
农村里牛或其他牲畜腿骨折,接上休养两个多月可能痊愈,但马的腿骨折后却很难恢复,最终往往只能等死,这和马的独特结构与生理特性密切相关。
马并非用脚掌着地,而是用蹄尖的端指骨垫在地上,相当于人类用两个中指杵地走路,四蹄承受的压力极大。若一条腿骨折,另一条腿的负重会骤增几十斤。偏偏马蹄骨形状尖细,像刀片,压力过大会穿破皮肉,引发蹄叶炎。
有人会问,为什么不让马躺着休养?马的身体结构极端适配站立与奔跑:马蹄落地的压力变化能推动腿部血管收缩舒张,像泵一样促进四肢血液回流心脏。也就是说,马需要通过站立、奔跑维持血液循环,长时间躺着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。对马而言,躺着是负担,站立和奔跑才是“养生”,它们连睡觉大多站着,仅在极度放松时短时间躺睡。
这导致马断腿后无法老实静养,总想站起来。站着会让断骨难以愈合,还可能引发蹄叶炎;伤口疼痛又会挣扎,陷入“站立—疼痛—挣扎”的恶性循环,治疗难度极大,成本高昂,仅有极少数能康复。
有人疑惑:马这种“设计缺陷”明显的动物,野外为何没灭绝?其实马在野外近乎灭绝,现存的马(如普氏野马)多是人类驯化后野化的。马所属的奇蹄目(马、貘、犀)仅不到20种,远少于偶蹄目的200多种,因消化率低(胃室少,需吃嫩草),适应能力弱,本是自然演化的边缘群体。
但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:人类提供嫩草、精饲料,帮马克服弱点;而马的奔跑能力弥补了人类负重、移动的不足,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伙伴。